其他
金开诚:诗与文化随想
今年春天在南京,值先母忌日,思亲念昔,书孟郊《游子吟》条幅,并附识曰:“此唐孟东野游子吟也。身为游子四十年,子欲养而亲不在,感而书之。”书毕泪已盈眶矣。
后来又想到此事,认为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之一,但历代有关孝道的说教,是因为维护了封建宗法制而成为金科玉律的;现在代易时移,已全无影响。但孝思在诗中的表现则不完全如此。如“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”(《诗经·大雅·既醉》),的确没有什么感染力;而如“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”(《诗经·小雅·寥莪》),读来已使人憬然心动;至如孟郊《游子吟》,则其义无关宗法,其言出于至性,故而感人肺腑。
孝道之外,其他文化精华及有恒久意义的价值观念,凡经文情并茂之诗歌承载,皆历劫不磨,影响深远。如抒发爱国之情而说“受命不迁,生南国兮”(屈原)、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,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(杜甫)、“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”(陆游)、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(文天祥)、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(林则徐),等等,皆能起到振聋发聩、顽廉懦立的作用。又如抒述理想与操守而说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,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”(屈原)、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(曹操)、“先师有遗训,忧道不忧贫”(陶潜)、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”(李白)、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(杜甫)、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”(王安石)、“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”(辛弃疾),等等,也都因体现了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的传统价值观念而深入人心。所以,诗对于文化有独特的承载传播之功。这种作用是各国诗歌都有的,但中国诗以富有形象感的文字书写,又讲究声韵、对仗,能增加视觉与听觉的美感,所以更有利于记诵和流传。
优秀诗作传播也大大加固了炎黄子孙对传统文化精华的认同。“认同”这个词现在往往被滥用,似乎等于认识上的赞同。实则心理学所说“认同作用”,乃是指“一种情感的移入过程”;情感当然离不开认识,因此“认同”兼有认识与情感双重的同化作用。诗以抒情为主,动人以情,故其深入人心并非仅仅道理上的认可所能比拟。现在,在全世界不少华人群体中出现了“唐诗热”,而且历久不衰,这岂非在感受诗美的同时,也强化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认同?
大约两年前,香港某文化机构曾举办“最受欢迎唐诗选举”,当选的十篇为孟郊《游子吟》、杜牧《清明》、李白《静夜思》、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、李商隐《登乐游原》、孟浩然《春晓》、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、李绅《悯农》、李白《早发白帝城》、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。这次选举本身,即已表现港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;而当选诸作中以抒述离愁别绪者为多,则深刻反映了港人心中的乡思与亲情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绅《悯农》的入选,因香港是国际性大都市,人们于农事生疏已久,且生活水平相对较高,许多人目睹灯红酒绿,而仍能深感于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,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!”这正是在传统文化精华启导下的良知觉醒。珍惜天物,崇尚俭朴,顾念劳动人民的艰苦,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;李绅此诗字字落地有声,港人选为“最受欢迎”,无疑表现了深挚的“认同作用”。
古代优秀诗作本身即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奇珍,而其影响又及于其他文化创造。择要而言,大致有三点,即想象的激发,情感的熏陶,诗意的渗透。兹略述如下:
作诗要用形象思维,其主要心理内容即为“创造想象”。想象力的有无与强弱,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机与活力;中华民族富有想象力,这突出表现在源远流长、丰富多彩的诗歌创作上。诗的流传也激发了其他创造活动的想象,因为就人的大脑机能而言,各种想象活动是相通的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,诸如民俗文化、艺术文化、器物文化、饮食文化、旅游文化等,无不表现了活跃的想象力,而其中又往往灼然可见诗之想象的激发与诱导作用。
中国人历来重视“诗教”,这是因为深知思想教育必须结合情感熏陶才能更加深入。孔子将“诗教”概括为“温柔敦厚”,虽未必全面,但这正是与文化主流中的中庸之道相呼应的。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,诗的情感熏陶乃是通过喜怒哀乐的宣泄与诱导,使人的行为既有情感驱动,亦受理性制约。一切反理性的任性使气偏激行为总是只能愤事,而不足与言创造。所以,有志于文化创造者大都也重视情感的磨炼,使之具有驱动创造思维的适当力度。从这一点来看,传统“诗教”所强调的陶冶作用,对各种文化创造都有积极的意义。
诗意的含义相当模糊:不易说清却不难感受;也许可以描述为一种格调优雅、能启发遐思联想、令人悠然神往的情味或氛围。作诗以意境为尚,意境即具有此种功能,使人在悠远的联想中感受诗美。诗的这种思维经验很有扩张力,使各类艺术如书法、绘画、摄影、雕塑、建筑、戏曲、影视、舞蹈以及园林景点乃至某些器物的创制无不追求诗意;而诗意的浓淡有无当然与创造者对诗的修养深浅大有关系。因此可以说,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中,诗的渗透是无处不在的;它在各种文化艺术中都起“发酵”作用,使许多创造物都具有浑雅隽永的诗美。
【更多精彩文章】